電話:0551-62672521
Q Q:455743647
郵箱:455743647@qq.com
網址:www.qxwjol.cn
制造業對中國崛起到底有多重要?
發布日期:2017-08-25 09:08:20
無“農”不穩,無“工”不強,無“商”不富。由于農業受制于相對有限的產出,在三個產業中,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,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。
早在2010年,中國就已成為世界第一工業大國,就在國人完成初步工業化的歷史成就之時,社會上卻出現了一些不和諧的音符——一些人將工業與血汗工廠相掛鉤;一些人甚至將工業視為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,提出要搞“去工業化”。
那么,工業真的是環境污染的罪魁禍首,是必然被歷史淘汰的產業么?
1、國家之崛起,皆因強大之工業
1)英國因工業革命成就日不落帝國
英倫三島孤懸海外,在相當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內,英國在政治、經濟、文化上都處于邊緣化的地位——英國的貴族都以會說幾句法語來彰顯自己的高貴,英語在歐洲大陸更被視為下等人的語言。而工業革命的到來卻給原本被邊緣化的英國一個咸魚翻身的機遇。
1733年,機械師約翰·凱伊發明飛梭,將織布效率提高1倍。1764年,織工兼木工詹姆斯?哈格里夫斯發明了珍妮紡紗機,將紡紗效率提升15倍。1785年,工程師埃地蒙特·卡特萊特發明了水力織布機,將工作效率提高了40倍,傳統的手工業逐步解體,被機械化大生產所取代。
而隨著紡織業的興起,對動力系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,原本僅僅用于礦山抽水的蒸汽機經過改良后被用于紡織業——1784年英國建立了第一座蒸汽紡紗廠。之后,蒸汽機又被應用于冶金工業、鐵路運輸、蒸汽船等領域。到1825年,英國已有蒸汽機1.5萬臺(37.5萬馬力),從礦山到工廠,從陸地到海洋,到處是機器在轟鳴,到處是機器在轉動,到處是機器在奔馳......
至此英國不僅在紡織業基本擺脫了傳統手工業的桎梏,實現機械化,還在交通、冶金等諸多領域實現了機器對人的替代。至1850年,英國工業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39%,貿易額占世界總量的21%。
當英國人以鴉片戰爭轟開滿清王朝國門之時,我們不僅要看到英國人的堅船利炮,更要看到為堅船利炮提供支持的工業基礎,而這正是19世紀紅衫軍打遍世界無敵手的物質保障,是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的基石。
2)德國因強大的工業實力具備挑戰舊有國際秩序的能力
德國工業化比英國晚了50年。在1830年,德國的工業人口占比僅為不足3%,依舊是一個農業國,加上德意志還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,使德意志人成為歐洲的三等公民備受欺凌,以至于19世紀德國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海涅感慨:“陸地屬于法國人和俄國人,海洋屬于英國人,只有在夢想的空中王國里,德意志人的威力才是無可爭辯的”。
直到1834年,在李斯特等學者的呼吁下建立起德意志關稅同盟,德意志國家才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。至1846年,關稅同盟各德意志諸侯國已有313家紗廠和75萬枚機械紡錠,擁有蒸汽機1139臺(2.17萬馬力)。至1848年,德意志諸國鐵路線總長達2500公里。
隨后,德意志國家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會,鋼鐵工業蓬勃而起,涌現出魯爾工業區、薩爾工業區等工業重鎮。至1870年,德國蒸汽機動力達248萬馬力,煤產量達3400萬噸,生鐵產量達139萬噸,鋼產量達17萬噸,鐵路線長度18876公里。
至此,德國工業一舉超越法國,總產值占世界工業總產值的13.2%,而這也為普魯士在1871年普法戰爭中取勝奠定了物質基礎。
雄厚的工業基礎也成為德國敢于挑戰英國霸權的底氣所在。
3)美蘇因強大的工業奠定戰后國際新秩序
1800-1850年的美國,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,北方的工業以食品加工和紡織業為主,同時也出產木材、礦產等原材料;南方則是種植園經濟,農場蓄奴,種植棉花、茶葉、糧食。
在南北戰爭后,美國同德國一樣抓住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機遇,加上美國擁有比德國更好的發展潛力——廣袤的國土,豐富的資源,龐大的人口,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,這使美國工業得到爆炸式增長——從1868年到1880年,美國鋼鐵產量以年均40%左右的速度增長,至一戰前夕,美國的工業產量居世界首位,占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2%,鋼、煤、石油和糧食產量均居世界首位。
至二戰前夕,美國的工業產量占全球工業總產量的38.7%。而這正是美國在二戰期間,平均每兩個月建成一艘艦隊航母,每年產4萬架飛機,2萬輛坦克的根源所在。
一戰前夕,俄國的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8.2%,雖然貌似工業實力不俗,但工業產值中很大一部來自外國投資的輕工業,本國重工業只占全部工業的1/5,也正是因此,俄國被稱為“泥足巨人”。
在一戰中,俄軍裝備大幅遜色于德軍,局部甚至出現了3名士兵共用一只步槍的情況。在蘇聯建立后,特別是在斯大林的鋼鐵工業化指導思想和計劃經濟體制下,迎來了高速工業化的時代,至二戰前夕,蘇聯工業產量占世界工業總產量的17.6%,而且工業結構以軍工、重工為主體。
正是依靠強大的重工業,蘇聯在二戰期間生產了10.8萬輛坦克和自行火炮,14.4萬架飛機,并最終打贏了衛國戰爭,與盟軍在易北河會師,和美國一道重新劃定了戰后國際秩序。
2、西方式微,皆因失去強大之工業
1)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國際地位
回溯歷史,在兩次世界大戰中,中國雖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,但徒有戰勝國之名,卻無有戰勝國之實——一戰結束后,山東權益被日本攫取;二戰后中國外蒙和東北的權益被美國處分給了蘇聯。這些現象的根源就在于工業實力不如人、綜合國力不如人,用二戰前夕的數據做對比就顯而易見了:
美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38.7%;
蘇聯占世界工業生產的17.6%;
德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13.2%;
英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9.2%;
法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4.5%;
中國占世界工業生產的0.3%。
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,二戰前夕中國的工業實力無比孱弱,有限的工廠大多數為紡織工業,而重工業幾乎為零,從小到鐵釘,大到飛機、坦克、戰艦基本依賴進口。沒有自己的工業體系和國防工業,既無力保障國家安全,又無法支持國民經濟的持續發展,在弱肉強食的國際關系法則下,自然飽受欺凌,即便是中國的國家主權也被列強視為可以隨意處分的對象。
正是因為自1840年以來,第一代領導集體對發展重工業有著近乎宗教般的熱忱,即便是節衣縮食,忍饑挨餓也必須建立完善的工業體系,建立強大的國防工業——1949年,中國是一個滿目瘡痍、貧窮弱后的農業國,1976年,中國成為了擁有齊全工業體系和“兩彈一星”、核潛艇等尖端武器裝備的世界第六工業國。中國借此擺脫了積貧積弱的印象,中華人民共和國也成為聯合國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,獲得了與美國、蘇聯、英國、法國這些老牌國際強權平等對話的地位。
2)沒有強大的工業就沒有經濟的持續繁榮
無“農”不穩,無“工”不強,無“商”不富。由于農業受制于相對有限的產出,在三個產業中,工業是真正具有強大造血功能的產業,對經濟的持續繁榮和社會穩定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。
若沒有強大的工業,雖然可以依靠出售自然資源,可風光一時,但卻無法風光一世。
依靠出售本國資源,阿根廷在20世紀初就是比較富裕的國家,上世紀70年代又得益于日本經濟崛起,對原材料的大規模需求所孕育的一次大宗商品牛市——鐵礦石、石油、大豆的價格飛漲,支撐起了阿根廷的經濟繁榮,阿根廷甚至一度步入發達國家門檻,但隨著日本對原材料需求的飽和以及日本“失落的二十年”,阿根廷的經濟隨之遭受重創,加上民粹主義和國內政客的短視,使阿根廷成為全球唯二的,從發達國家“轉型”為發展中國家的笑柄(另一個是南非)。
巴西對比起阿根廷而言也是難兄難弟,一方面因為資源出口受日本經濟發展形勢影響而跌宕起伏;另一方面開放市場化改革,使本國工業受到國外產品的嚴重沖擊,制造業在巴西國民經濟中的比例由上世紀80年代的29%,萎縮至現在的10%左右,使巴西永遠的喪失了搭載工業化末班車的機遇。
正是“去工業化”對美國社會經濟帶來了巨大的傷害,為挽救美國的頹勢,奧巴馬著手大張旗鼓的搞“再工業化”——在第二任期的首份國情咨文中提出“讓美國成為新增就業和制造業的磁場”,鼓勵制造業回流,其目的就在于力爭用強大的工業振興美國。
3
以史為鑒,堅定發展強大工業不動搖
如果搞“去工業化”,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,則完全是自廢武功——當年南非的工業不可謂不強,不僅一只腳跨進核門檻,還能生產號角mk2坦克、蜜獾戰車、石茶隼、G5等先進裝備,但在曼德拉上臺后,遵循西方的價值觀,自覺或不自覺的“去工業化”,使南非從發達國家淪落為發展中國家。
縱覽列強興衰成敗,可謂成于工業化,敗于“去工業化”。前車之鑒,后事之師,中國應堅定工業化道路不動搖!
作者:瞭望智庫特約科技觀察員鐵流